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新华社区持续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切实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凝练出红色朋友圈的品牌。
一、建队伍,凝聚共识“一条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大党委成员单位的基础上,搭建了社区“红色合伙人”机制,将驻地单位、共建单位、非公企业和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等吸纳为社区“红色合伙人”,通过定期召开党群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志愿服务事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红色朋友圈”:寓意着“红色合伙人”的坚定初衷,也象征着更加现代化、特色化的党建新模式、新格局。同时根据入驻企业及人员的特色特点,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创新推出暖心“2 5”服务模式,即打造“指南针”“应急救援”2支专业服务队和“悦职”“悦读”“悦趣”“悦思”“悦志”5支特色服务队。现如今,区域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层次多样的品质资源与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多元化、组织化的成员形成互为“圈友”的正能量向心力,构建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党建新格局。
二、强阵地,共谋发展“一盘棋”
鉴于新华社区现有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辖区最东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群阵地的辐射面。于是借助社区“红色合伙人”的资源,先后建成了世界之窗党群驿站、都会风华党群驿站,幸福里党群服务站和廉政教育阵地“清风影院”,初步形成了“一心三站一院”的党群服务阵地新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50多场次活动。同时坚持守正创新,实施“259”工作模式,即全力推进“两个覆盖”(党的组织覆盖、党的工作覆盖);全面落实“五个在站”(指导员在站交流、信息源在站汇聚、资源库在站共享、服务项在站提供、党组织在站孵化);全面细化“九个帮”(党员帮育、组织帮建、品牌帮创、问题帮解、政策帮享、人才帮引、发展帮谋、资源帮联、融资帮筹),实现党组织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比如幸福里小区党群服务站,整合小区内2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以小区支部管理为主,引入物业的人员和资金进行运营,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党员活动、议事协商和政务事项咨询的前哨站点。现如今,小区居民可以在站内直接办理小区回迁楼二次供水退费和物业费问题,解决92户安置居民在社区、物业和业务单位往返来回的难题,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提服务,同向用力“一家亲”
阵地是基础,服务才是关键,把群众组织起来才是重点。我们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居民“急难愁盼”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帮助解决涉及民生、民忧、民难的突出问题。保障基础服务,打造“南事能办”服务品牌。社区考虑辖区老龄人口多、适龄儿童多的特点,着重“一老一小”服务的,通过梳理“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与三家单位达成“共治共享共用”合作模式,将13名楼栋管家与社区19名红色小管家共同培训,配合网格长、网格员精准做好3名孤寡老人、11户失独家庭、89名残疾人、375名80岁以上老人等信息台账管理,并及时动态更新;同时主动与合肥师范学院共建,连续7年推行“行知学堂”项目,先后解决400多个家庭的青少年儿童假期托管难题;同时与市文联共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专门的排练教室,培育辖区4支老年人文艺队伍。做好特色服务,打造“南事可办”服务品牌。聚焦物业矛盾相对集中、多发领域,社区党委突出抓好“两个会”(即社区党委每月牵头召开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党组织书记物业管理工作会和业委会、物管会党员负责同志座谈会),利用“领头羊”(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党组织)“排头兵”(业委会、物管会党员负责同志及热心党员)“智多星”(热心群众)三类关键少数,为物业管理提升提供新思路、新做法,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强化安全服务,打造“南事必办”服务品牌。围绕消防安全、防汛安全等筑牢高水平安全防线。比如200多户居民与菜市场和十几个小作坊交织在一起的棉织厂小区,消防隐患突出,社区积极联系消防部门对小区做深度体检,主动上报成为区级挂牌督办案件,本着“南事必办”的决心,倒逼责任。对23项隐患整改到位,8月底正式摘牌。(王海燕 刘亚萍)

